回答

收藏

[未分类] 案例库036:【二战北美心理PhD经验分享】直面恐惧,超越自己,才是勇士

申请案例 申请案例 190 人阅读 | 0 人回复 | 2024-03-03

案例库
国家: 美国
录取学校: -
录取专业: 认知/神经
offer: Offer 有奖金
学位: Phd
入学:
本科学校: 北京某211
本科专业: 工科专业
成绩: 托福:100 GRE:v162+q167 硕士GPA:3.9/4.0
相关经验: 有几段科研经历,但并无正式发表的文章
大飞飞写在前面的话:

终于有一篇二战PhD的经验分享了,我觉得特别宝贵。

大陆学生申请美国PhD绝大多数都是本科或者硕士在读期间申请,想要“无缝衔接”直接去读博士,实际上,北美的本土学生“99%”都是毕业后Gap几年在实验室做全职RA后,才会申请PhD。所以我们大陆学生想要直接跟他们竞争是非常有挑战性的。

所以,我常常跟学生说,“每一个大陆学生想直接申请北美心理学PhD,想要拿到任何一个全奖offer都需要冲刺,没有谁能对offer十拿九稳,或者有所谓的保底”。更别提有些同学上来就说“我肯定要去名校”,但同时连自己感兴趣的lab都说不上来一个,这样的申请者是连申请的门都还没摸着。

因此,一个真正热爱科研,决心要来北美攻读PhD的同学,内心一定要做好Gap和二战的准备,这会变成越来越普遍的选择。但确实,一战拿不到offer的内心煎熬是巨大的,会怀疑自己的能力,怀疑自己的选择,这个时候,就需要大家具备强大的内心,始终相信自己,并认真客观的做好总结和反思,为二战做好准备

但似乎各种媒介中介都更喜欢分享那种超牛offer,二战的经验分享基本看不到,但实际上这才是未来大家会更多面临的处境。综上,我觉得这篇二战PhD的经验分享非常难得,更会让所有申请者受益,推荐大家阅读。


以下是原文:

—— ——

1
写在前面的话

这篇文章其实提笔于我今年的生日当天也就是大年初一,但是一直都不知道到底怎么构架这篇文章会比较好:该突出哪些部分弱化哪些部分,到底是偏重分享自己连续申请两年的心态和感受,还是更多介绍申请过程的各种实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然后我又学习参考了一些其他人分享的申博经验贴,以及期间各种拖延和大大小小的事情(没错,这才是主要原因),最终在一次辗转难眠的长夜(主要是因为白天睡多了)我想着绝对不能再让飞姐等了,于是最终这篇文章成形于三月底。

如果这篇文章能够为读者在申请的过程中提供一些小小的帮助、鼓励和安慰,我都会感到非常开心和自豪,也不枉我失眠时还惦记着飞姐了。


我的两年申请经历和结果速览:
  • 本科:北京某211 工科专业

  • 研究生:北京某985 心理学专业

  • 托福:100

  • GRE:v162+q167

  • 硕士GPA:3.9/4.0

  • 有几段科研经历,但并无正式发表的文章

  • 我连续申请了2年北美的博士 (22Fall & 23Fall)

  • 22年Fall:一共申请了美国7所心理学院+7所商学院的博士项目,共收到3个面试(2个心理+1个商科),最终以“全拒得”收场。

  • 22年研究生毕业,继续留在学校做全职科研助理,并继续申请。

  • 23年Fall:一共申请了美国6所心理学院+5所加拿大心理学院的博士项目,共收到3个全奖博士offer(2个美国+1个加拿大),最终选择去美国南加大读博。




2
面试之后杳无音讯+一连收到14封拒信


去年的这个时候是特别特别难熬的,基本上自己颗粒无收的结果已经尘埃落定,和我面试的教授们都没有下文,一封一封拒信纷至沓来,我和朋友开玩笑:申请这一次我就把如何委婉拒绝别人的所有英文句式全都学了一遍。那时候一个人在家什么正事也干不了,就是使劲地看书,逃到书里去:看加缪的《西西弗神话》觉得生活是多么荒诞,看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感受大厦将倾的无可挽回,看毛姆的《刀锋》觉得出租车司机真是个又哲学又浪漫的职业……这些书,每一本就像一根柱子,和我的朋友们一起支撑着我走过那非常难过沮丧迷茫的几个月。

我自己总结22Fall申请失败的原因: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当时自己内心是很不自信,总是在自我否定,觉得自己没有文章发表,本科也不是心理学专业,也没有海外留学或科研背景,编程能力不够强等等,这也就直接导致我在和教授邮件或面试交流的过程中,会显得很局促和不主动,让自己失去了很多机会,也无法有效地将自己的想法传达给教授,无法让他们感受到我的强烈动机和对研究的热情;其次就是我当时没有落地的研究成果和作品可以让教授实实在在了解到我做的研究以及我各方面的能力,比如当时一位教授让我把毕业论文发给他看看,但我当时还没完全写好,更别提润色为英文版了,所以也就失去了一个机会。另外,我觉得在面试的准备中,我对教授们近年的研究了解不够深入,反倒是把更多精力花费在准备程式化的面试问题上,没有提前把教授们近年的文章都阅读一遍,提出一些我感兴趣的问题,这也就造成我在面试的时候更多处于被动的一方,而非主动发问或表达自己想法的一方,无法积极地去展现自己。


3
从头再来?何去何从?


当确认自己2022年申请失败之后,我一边写毕业论文,一边就要面临抉择了:是否还要继续再申请一年?不知道你读到这里的时候,是否也在面对同样的问题,以及你又会如何考虑,但是我实际上并没有太在这个问题上纠结,在我看来答案非常直接明了:肯定是要再试一次。首先,我不需要着急赚钱养家,父母也没有给我这方面的压力;其次,我托福GRE都考好了还没过期,文书也都准备好了,整个申请的流程已经全部经历过一遍,最差就是原封不动把文书再提交一遍呗,我何不趁热打铁再申请一次呢?难道要像有些人选择的工作几年再说?未来几年的事谁又说得准,为什么要莫名其妙地拖延回避呢?而且我自己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都有在各种不同行业公司实习的经历,我觉得工作做起来都大同小异,归根结底都无聊和琐碎,我工作的时候更多的时候感受到的是消耗消磨,是不太占用CPU但是心累的感觉,相比之下我还是想要专心做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我可以从中感受到颅内高潮和脑力劳动的充实与快乐。我继续申请唯一需要面对的不利仅仅是很可能又要面对一次自己的失败,但即使失败,我也不觉得这叫又浪费了一年,我相信自己这一年一定又会学习成长很多,再说了失败也还没发生,何必为此烦忧,大不了就再去找工作呗。

好的,既然决定了要申请,那下一步我就要决定毕业之后的这一年做些什么来提升我的申请成功几率了。当时有周围人建议让我去找个工作先干着,年底申请的时候再提交材料就可以了。但我当时觉得既然已经决定要再申请一年,就应该充分利用这一年的时间来丰富我的科研经历,提升我申请成功的概率,所以当时自己也在等待和寻找科研相关的工作,后来恰巧研究生的学校在招研究助理,于是我选择了一位做社会认知相关研究并且有在美国读书经历的青年老师,并最终很幸运成为了她的研究助理。


4
再一次!


2022年的6月份我研究生毕业,并无缝衔接开始了科研助理的工作。我很感谢我的老师把我当作一个学硕或者一个准博士生在培养,让我专注于学习和科研,而非做各种杂活儿。在这几个月的时间里,我从零开始做了一个社会决策相关的项目,也通过编写实验程序和处理数据提升了自己编程的能力,另外就是精读了一些相关领域顶刊的文章拓展了自己的科研眼界提升了自己的研究品味,并且也在一边进行线下实验一边分析数据,期待这个研究在今年可以发个文章(希望此旗不倒);另外我把自己的研究生毕业论文写成英文po在了psyarchiv上,也把写的一些代码上传到了github,这样就可以让我申请的教授们直观地了解我的研究以及我所具有的能力,而且通过以上的过程,我也对自己多了一些信心,不会再像去年那样自我贬损了。

2022年年底提交申请时,我又更新了一遍CV和PS,并且在选学校的时候我考虑了去年的申请情况,觉得商学院的竞争太过于激烈,从某些商学院的官网了解到学院一年招收的学生甚至一只手都数得过来,而且我也越来越觉得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还是偏重于心理学研究,于是我2023Fall的申请全都专注于北美的心理学院,而且由于当时种种原因我并没有提前进行套辞(这的确给自己挖了坑,后面细说),所以我提交申请时候选择了很多去年有教授对我积极回应的学校,比如:去年告诉我他对我感兴趣但是没拿到funding的,还有去年想要看我研究生毕业论文但我自己没写完的,还有去年给了我面试但最终没下文的……,而选择加拿大学校的时候,我会选择在主页标注自己要招收博士生并且研究方向和我非常符合的(后来我才发觉加拿大的心理学院是committee制,教授对于招生的发言权是比较小的)。提交了网申材料之后就是漫长的惴惴不安地等待了,基本上面试邀约会从12月中下旬到2月份陆续到来,美国的早一点,加拿大的晚一些。然后基本上三月份博士的录取情况就差不多尘埃落定了。

接下来,关于文书准备、套辞、面试准备以及与飞姐的合作经历我集中分享一下 (整个经验在你追求喜欢的人时也可以直接套用):

5
关于文书


最为主要的文书就是你的简历(CV)和个人陈述(PS),这个也是飞姐重点帮助我提升的地方,她一遍一遍让我写了又改改了又写,并且不仅指出我文书本身内容的问题,也会告诉我从内容中暴露出了我的不自信,我的没有看到和突出自己的优势,然后她又会教给我如何去改善。所以通过十几遍的文书修改,除了文书本身的完善,我也明显感受到自己内在的同步提升,这的确是对我的影响更加重要而深远的。通过这两年的申请,我觉得写文书的过程就是帮助你自己梳理一个清晰的脉络,我到底对什么感兴趣,我做过什么,我怎么做的,我未来想做什么,并将你的经历串联起来讲好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而这个故事如何讲好,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两点:一个是表现你的专情并且让你申请的教授感受到你们俩之间的match(恋爱中就是soulmate),另一个就是突出你的优势闪光点,让你的教授被说服、被打动

你可以把这个过程想象成追求一个你很喜欢的人(我觉得学生和老板的相互选择和相处是一个比谈恋爱还谈恋爱的过程):首先因为你追求的这个人是个万人迷,追求者众多,其中不乏有许多非常优秀的强有力竞争者,所以你首先就要拿出你的诚意,表现出你的专一和你与这个人的高度匹配,我觉得最好你写在文书中的研究经历都是围绕你未来想和这个教授做的方向,让他相信你的兴趣和他是perfectly match的,并且你是对这个topic有很强烈而又持久的兴趣,并非是海投或者临时起意,让教授感受到你已经对这个领域有了一定的了解,甚至做过几段相关的研究,是能够提出自己的想法和问题的,如果你东做一个项目西做一个项目,也根本不清楚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是什么,那么我觉得肯定会让教授担心你是否有足够的自驱力能在博士期间长期地专注一个topic的研究(如果你的确像上面提到的没什么感兴趣的方向,也不知道自己未来想做什么,那我觉得你可能真的要认真思考一下自己为什么要读博,做这么一件机会成本很高,还耽误了你趁着年轻赚钱的时间,毕竟哪怕是美国私立大学全额奖学金的博士也是几乎存不下什么钱的,只是仅仅维持日常生活花销),即使你几个研究经历并不是完全一个方向的,也可以写明白转变的过程,比如可能是你在研究某一个问题时,了解到了另一个相关问题,而由于某某原因,经过你自己的深入了解和思考,你发现另一个问题更有研究价值或者更吸引你,于是你开始着手于另一个问题的研究等等;另外就是不能让自己的以往研究经历看上去像个不主动不负责的“渣女”或“渣男”,也就是说,在文书中以及后面和教授的沟通中,都要去体现出是你自己对某个问题感兴趣所以才去开展研究,而非仅仅就是老板丢给你一个项目,你就被动去完成它,或者你也不知道做什么,就随便挑了一个去做了,这样我觉得就是一种没有自己主观动机的做实验写文章的机器人了;另外,我觉得写文书就是一个说服对方的过程,你要首先能看到和认可自己的优势和闪光点,并在文书中体现出来,这就像在恋爱中你都不爱自己,看不到自己可爱之处,那就更难吸引其他人来爱你了,而且往往一个人具有的很多特点都是中性的,如何去表达和看待只是角度问题,比如我自己本科是工科而非心理学本专业出身,从消极的角度看待就会觉得这是很大的劣势,我怎么比得过人家受到四年心理学训练的学生呢?但是如果从积极的角度去想,工科生首先会有一个相对不错的数理基础,而且动手能力是不错的,这对搭建实验台或者操作各种仪器设备是具有优势的,而且工科生很注重应用实践价值,这也潜移默化中使得我也很关注自己的研究在应用层面的意义……

综上,我觉得写文书就是在写一封求爱信,写作的过程不仅是在让你扪心自问自己到底有多爱对方,也是一个看到自己闪光点并展现出来以说服对方的过程。每次写完、改完一遍之后,如果你自己读起来都觉得非常有趣受到吸引,假设你自己是导师(被追求者),都会被深深打动和说服,那我觉得这就很可能是一封质量不错的文书了(最终评价和解释权归飞姐和你自己所有)。


6
关于套磁


我申请22Fall的时候的确是老老实实听取飞姐的建议进行了套辞,主要就是在邮件中表达自己和教授的匹配,介绍自己已有的研究经历和科研成果,并展现自己对教授在基于一定的了解之后非常感兴趣(主要就是通过阅读教授近些年的文章,以及通过教授实验室的网站获取信息),觉得非常match,希望能提前聊一聊。虽然你在网申之前进行套辞,几乎没有教授会给你一个很肯定的答复,毕竟你连申请都没交呢,谁知道你会不会聊完又放弃申请了,所以即使是教授觉得你不错,也往往只会给你一个比较官方的回复说鼓励你申请等等,这个其实就是比较偏于积极的回复了,而且后来我也发现在套辞的时候给了正面回复的教授,大多数我申请之后都会进一步联系我。而且套辞还有一个非常大的优点就是可以最简单直接地了解到这个教授今年是否招生,比如我22Fall套辞的时候,就有老师告诉我她生病不带学生了,或者他今年可能拿不到funding应该是没钱招博士了等等,这样你就可以转战其他学院和教授了。

然而,我23Fall由于种种原因(主要是自己拖延)没有来得及在申请前进行套辞,于是为了增加概率,我就直接投了去年对我回复比较积极的教授,然后在网申之后才和教授们进行套辞。我认为这个是很不推荐操作,后来事实也证明:我美国一共申请了6所,有2所的教授在我申请之后联系他们的时候告知我他们今年不招生,所以算是浪费了申请费、时间、精力以及机会(不听飞姐言,吃亏在眼前)。不过我觉得是可以进行申请前后双套辞模式的,申请前的套辞主要是让老师有个印象,你也了解一下你感兴趣的教授是否今年招生,但是想在这一轮获得教授很肯定的回复或是面试邀约是很难的,你可以在提交申请后,再给教授发一封邮件,除了转发自己之前的套辞邮件之外,就是再提醒一下教授,告诉他你的确已经申请了,希望可以和他进一步约个面试聊一下,一般在这种双套辞模式下,只要是对你感兴趣的老师一般就会跟你约面试了。

简而言之,还是要套辞,最好是双套辞模式,即使你真的来不及在申请前套辞了,也不要完全放弃套辞,你也可以选择在提交材料之后再和老师套辞,很有可能正好老师就在审材料,你一套辞,他觉得你还挺合适,就约你面试聊天了。


7
关于面试

面试肯定是要提前准备的,尤其是对于本科和研究生在国内读的同学。最好是提前把可能被问到的各种问题都列出来,然后想一想如何进行回答,而且一定要对自己的研究非常熟悉,有些教授很可能会询问一些研究中非常细节的点,都要做好准备,如果提前可以找学长学姐小伙伴等人帮忙模拟面试几次就更好了。

我觉得自己23Fall比22年Fall有一个很大的心态上的提升,我在22Fall面试的时候更多就是被动回答教授的问题,也很胆战心惊,而23Fall我在面试前花了大量时间阅读教授近年的文章,并且会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和问题,所以我在面试的时候有些反客为主的意味比如我会提出:我对您某某文章中的某某部分非常感兴趣,我是这样理解的,我有一些这样的想法,您觉得呢?这样的益处,就是首先让我更好地主动表达自己,我与教授面试时的地位也更加平等,不再是单单由教授来考核我,而变成了我与教授在关于我们都很感兴趣的问题上进行学术探讨,而且教授也会觉得你提前对他有很多了解,这也体现了你对他实验室的兴趣和较高的钟情程度,那么在同样都足够优秀的几个入围竞争者中,教授一般就会选择一个看着顺眼,对他实验室有浓厚兴趣,给了offer不会放他鸽子的申请者了。


8
关于与飞姐的合作

在两年前的春节前后,我当时已经决定要进行申请,但和一些中介机构聊了之后,我感觉都很不满意。和我聊的人的认知水平还不如我自己,而且他们上来就是对你进行一系列PUA,告诉你你如何不行,比如你本科专业非心理学、你没有文章发表等等,所以申请特别特别难等等,先上来就把你一顿吓唬,再把自己一顿吹捧,我当时想:如果我自己要什么有什么,特别牛,我就直接DIY申请了,还花钱找你们干嘛?当时的我很清楚我需要一个人帮助我申请,但是就是一直找不到合适的人,然后我就突然在某一天刷手机的时候莫名其妙看到了飞姐的公众号推送(我甚至想不起来我是怎么关注这个公众号的),我当时看到文章,就觉得很感兴趣,而且飞姐又是刚毕业的心理学博士,专业也非常对口,我就赶紧投了简历,然后和飞姐进行线上面试,聊天结束的时候,飞姐就说我们都彼此考虑几天是否要一起合作,但我当时自己内心已经非常清楚,如果飞姐愿意帮助我进行博士申请,我的申请就已经成功了六七成了:一方面我觉得博士申请和研究生(授课型)申请完全不一样,专业要求会更高,最好是找有相关专业经验并且申请博士成功的人帮助你;并且和飞姐聊天,她完全和中介不一样,她是在告诉我我该如何做来突出优势以及如何较好地利用我现在已有的资源,在我和她表达我觉得自己存在各种劣势的时候,她就告诉我你觉得的劣势不一定就是教授眼中的劣势,也许有些教授反倒是感兴趣你跨专业的经历(后来事实也证明教授们都没有纠结跨专业这个问题,反倒都倾向于觉得工科专业对于做实验、设备操作以及数理能力都有帮助,甚至有少数教授自己就是跨专业出身);而且我当时也觉得飞姐的认知水平远远在我之上,是可以带着我一起进行申请的。

之后,我就选择了飞姐,飞姐也选择了我。在我和飞姐合作的过程中,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需要信任飞姐。飞姐既具有自己申博读博的经历,也具有多年带学生申博成功的经验,所以在申请北美博士这件事上,比我们具有更多的发言权,有时候我们作为一个本科生或者研究生对自己、对申博、对科研、对美国的教授等等都不够了解,所以这时候一定是需要信任飞姐,听取飞姐的建议。

一年前在我确认自己申请失败的时候,我当时非常难过沮丧和迷茫,但我依然非常清楚地知道,通过和飞姐一整年合作,我在认知水平和思考方式上已经有了非常大的提升,我甚至觉得自己好像变得稍微聪明了一丢丢(大飞飞os:哈哈哈哈哈)。记得当时申请失败的时候,飞姐依然非常理性地和我一起对整个申请过程进行了复盘,并讨论下一年如何做能够提升申请成功的概率。当时飞姐就和我说,“我相信你一定会来美国的”,现在想起来依然十分感动,在我都怀疑自己的时候,飞姐却这样相信我。


9
最后拿到offer

从去年12月份到今年2月份,基本上每天都睡得很不好,美国学校总是会凌晨发来一些消息邮件,我有时候睡觉做梦都是申请的事情,凌晨醒过来也会习惯性的翻看邮件。还记得一月底拿到第一个美国博士offer的时候也是一个凌晨,我当时几乎不敢相信,觉得有点梦幻,去年的这个时候我邮件里就是各种sorry,现在却收到了good news,congratulations,welcome……我多次反复确认自己不是在做梦,后来实在是不放心,怕睡一觉醒来就成梦一场了,于是我干脆一夜没睡觉,非常兴奋地一直在床上坐到了天明。后来二月初又拿到了我最想去的usc的offer,三月初拿到了一个加拿大的博士offer,也就差不多为我这两年的博士申请画上了一个句号。


10
后记

虽然我对自己还是有太多不满意的地方,也常常嫌弃自己各种,但是如果我跳出我,作为一个旁观者审视自己这两年,我觉得这个人一定还是咬着牙默不作声地朝一个目标走了很长的一段路才到达这里,当然最后结果肯定也是有不少运气的成分,以及得到非常多老师家人朋友们的帮助与支持,而我最想肯定的是觉得自己很有勇气,在我看来其实把剑向外挥舞去披荆斩棘或者斗战恶魔并不算最为勇敢,但若是有人敢举剑指向自己,直面内心的恐惧怯懦等等弱点并不断超越自己,敢于一次再一次面对自己的失败,我觉得的确是一件很需要勇气的事情,这份勇气是不管未来走到哪里都弥足珍贵的品质。

申请博士的确是一件非常有挑战的事情,最终获得offer也算我送给自己的一份惊喜礼物,一个崭新的未知的刺激的异国他乡的开始。

文章写到这里也就进入尾声了,既然我在开篇报菜名式地炫耀自己去年年初看了很多书,那在最后,请允许我还是以去年读到的一本书中我最为钟情的一段作为结束:


“大多数人,仿佛一片落叶,在空中翻滚、飘摇,最后踉跄着归于尘土。有的人,极少数,如同天际之星,沿着固定的轨迹运行。没有风能动摇他,他内心自有律法和轨道。”———[德]黑塞《悉达多》


与君共勉。


—— End ——


大飞飞的结语:

2023fall的申请已经落下帷幕,下一申请季2024fall申请咨询招生开始,作为个人Mentor,而非中介公司,在申请季中,我将为每个学生提供一对一的全过程phd申请指导,包括海外暑研申请、选校、套磁、文书写作、面试准备等(不包括文书寄送、网申等细节工作),我的主要理念是帮助我的学生从根本上提高科研实力,训练科研思维,提供本科生科研训练方面的指导。

因名额有限,所以会有面试评估。我更愿意与热爱科研的小伙伴合作,只要你心怀星火,在科研上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和兴趣,都可以在公众号后台留言“预约咨询”,我们会首先进行简单的背景评估,再进一步联系你预约面试。

最后,在觉得本文还不错的的基础上,欢迎多多分享,多多转发,未经作者授权不欢迎其他公众号转载。我也会持之以恒地多写文,写好文。


分享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37 积分
主题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