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赞

回答

收藏

[咨询] 在国内当心理咨询师好吗? 一位精神分析咨询师的分享

海外学长交流会 海外学长交流会 5191 人阅读 | 0 人回复 | 2011-09-27


生活不是理论 By 慧舟心理
View another webinar from COPSY org
 

     我06年开始学习心理咨询,07年开始做,到现在已经做了3年多.成立过自己的工作室,做过心理咨询公司.我现在本人在西安市.所以后面说的情况都是西安市的.

我今天是作为一个从业者,谈谈个人的经验。


一,心理咨询的职业前景

  • 心理咨询师的收费
  • 资费情况:在中国,60元—5000元不等。一般一次50(+/-)10min。
  • 咨询师的收入:以西安市为例,月收入2000元。做咨询(以精神分析为例)需要的时间:每次60元*每周3次*4周=720 元每月
  • 对国内普通人民来说,这个开销比较大。对咨询师来说,可能难以糊口。



职业前景

  1. 医院:在医院的心理科的医生有处方权。经常发生的状况是,医院里处理病人很快速,不会有很多时间来慢慢发展咨询关系等。因此纯心理咨询的跟这些医院里的医生没有竞争力。
  2. 学校:进学校也比较难。国家规定中小学的配备心理健康老师,表面看这是一个良好的就业机会,但是大多数学校是不收费的,所以心理咨询老师是对学校没有产值的,还要学校付工资,所以大抵学校会让心理咨询老师们去带一门课,这样做有一个弊端就是角色转换的问题,比如语文老师做心理咨询,角色位置是有变化的,学生跟老师之间会比较尴尬。更有甚者学校是开一间房子挂着牌儿,只在应付检查的时候找个人顶替。所以表面上看有工作机会,其实很少。

  • 中学:心理咨询不收费,无产值。》》》让咨询师代课= = or 走形式主义
  • 大学:心理咨询较中学严谨


以西安为例
演讲者所在的西安交大还是比较看重心理教育和咨询的,因为至少每年10个人自杀。学校比较重视,做心理室。
西安交大的失败露天摆桌子咨询之例子……

从招聘信息来看心理咨询

PPT5:来自广东某补习学校。作为补习老师需要学会应付有学习障碍的孩子,要有心理学背景,但是并不是很专业的心理咨询。

PPT6:浙江招聘心理咨询师。人员流动率高,不稳定,要求对心理咨询行业了解暗示了做心理咨询师不会赚很多的钱。刚开始的时候以自身锻炼为主,投入产出也许会比较失望吧。
PPT7:做心理咨询初期的时候不会很火,挣钱不是很多。5000块钱一个小时的人不会太多

心理门诊部招聘医师:执业医师的工资比心理教育方面的职位的工资高很多,差别大。
从几个公司招聘的职位描述来看,偏重中小学教育方面。这块做得可能也会比较痛苦。
        全职咨询师的流动性蛮高,工资不高。赚很多钱可能会有很多困难。刚起步的时候以锻炼为主。
       在学历上的投入和职业初期的收入可能差距很大。
做培训会更赚钱。比如李子勋老师,在全国做培训班,现在都很少做咨询了。
 现在国内这个行业的情况是,先繁荣起来再管理。很多不同阅历不同年龄不同学历的人都能进入这个圈子。
 
 
 512地震之后去援助的心理志愿者很多,演讲者也去了。但是现场很多设置没有了,心理咨询就走样了。 一个孩子对很多不同的人讲N遍自己的创伤,受到的伤害更大。为什么心理方面的群没有人说话?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设置,没有安全的环境,没有开始和结束。很可能一个人说完自己的内心,那里的人就离线了。所以很多都是发展成一种聊天形式的,有居委会大妈性质的人存在,但是不能做到很专业。
 演讲者一直很强调知识并不能替代经验。
 
二,咨询的设置

收费的设置
收费的设置非常重要。
首先,助人者帮助别人的时候,来访者会有一种被别人帮助的压力。

其次,在移情或反移情发生的时候,收费设置起到保护咨询师的作用。

再者,收费使得来访者(咨客)可以跟咨询师站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


例如:一个新手,在大学里免费给一个来访者做咨询。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他跟这个来访者发展了很好的关系,甚至还延长咨询时间,保持了很好的私人关系,还发短信聊天等。他很沾沾自喜自己的能力。但他的督导一句话点醒了梦中人:“你还没有工作。”因为仅仅是聊天,朋友关系,并不是真正开始了咨询的工作,达到帮助来访者成长的目的。
如果没有收费的设置,很大程度上会等同于聊天。来的人也不知道要做什么,咨询师也不知道说什么。
(当时也有人提出来最近有研究显示不收费也是有好处的,感兴趣的童鞋可以研究一下下O(∩_∩)O)

关于收费应该收多少? 一个法国学者说,需要收取比来访者预期付出的多一点点的费用。国内的收费,没有审查机制。很混乱。


 “如何成为心理咨询师”:
仅仅有知识是不够的。还有更重要的能力,比如如何和来访者发展咨询关系。在精神分析中,就是移情的发生。
*提高知识以外的竞争力!!与咨客建立关系!!!
咨客会有一个预期,他希望咨询师已经对他的情况有了了解。比如一个抑郁的病人来到咨询师,会期望咨询师给他一个答案。

      一个法国学者说过:“我只知道精神分析,我不知道精神分析法。”这句话的意思是,这些抑郁,强迫,从症状学上有区别,但在精神分析上没有专门的方法对付不同的病症。我们初期采取的方法是相似的,都是一点点地去找。
那如果精神分析没有特定的方法,那学那些知识有什么用呢?

      无论是认知的方法,还是精神分析,还是催眠,这些技术的目的都是一个:打开心扉。比如催眠就是绕开你的防御机制,为了到达潜意识。而后来弗洛伊德发现自由联想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他就不用催眠了。
      所以我们要达到的不是技术指标,而是背后的效果,目的。你读这些技术的书时,会慢慢衡量,什么是做精神分析师所需要的素质?不仅仅是知识。
     真正的咨询不是心理知识的移交,而是从情感上进行剥离,把症状从他自身上剥离开。不要做一个野蛮的分析家。

当咨客解决不了自己的问题时,就来找咨询师。有些咨客久病成医,自己也变成分析家了,发展了自己的学派。这也是可能的。
所以我想说的,我们在学校里学了几年,学了很多理论知识,但这不是最重要的。当你出来社会以后,会发现很多人都成为了咨询师。并不是说,自己被咨询过,就不能去做咨询师。
      关于督导:拉康认为,在大学里面教不了督导。只有自己做体验(接受精神分析),自己去接受精神分析,你才能懂什么是真正的精神分析。知识是不能自动变成体验的。


为什么我们不能做自我分析?

     因为你的无意识是你自己意识不到的东西。你需要一面“镜子”,让别人来帮助你。

     知识性的东西不能完全起作用。要去做,去练习如何跟咨客建立良好的关系。 没有移情就没有治疗,移情必须要出现。某位大牛说,找心理咨询师就像找一个情人。说明建立关系真的灰常重要。如果我们看两本书就能做咨询的话那咨询就太简单了!学会建立关系,是我们需要培养的竞争力。  定期做心里督导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每一次的咨客都是不同的,他们需要我们去了解。很多情况下他们会理所当然地以为我们已经知道了他们的症状。我们必须要自我成长。  貌似也是一个大牛说,“我只知道精神分析,但是我不知道精神分析法”。如果精神分析没有方法,那我们学那么多的知识有什么意义?不管用什么样的技术,我们要的结果是什么?就比如弗洛伊德当初用催眠,无非是要绕过防御机制,可是如果自由联想能做到,还要催眠干什么? 我们是要解决问题,而不是炫耀技术。任何时候记得自己是在解决问题。问题解决了,就可以结束了。很多咨客自己去学心理咨询师,或者咨询到一半之后就“脱咨”了。其实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咨客已经觉得自己健康了,他们从之前的咨询中寻找到了自身的力量,为什么中国的心理咨询师不能接受咨客离开自己呢?也许有一天你曾经的咨客会变成你的同事!心理健康的指标是自己的,我觉得健康,我就可以做心理咨询师。

    关于督导机制。演讲者貌似非常推崇拉康派精神分析流派。只有接受了精神分析,才能去做精神分析。500个小时以后才能被业内承认。为什么知识变成不了我们的体验,为什么我们不能做自我分析,因为有的无意识是我们自己意识不到的,需要另外有一个人帮助我们。分析家起到的是镜子的作用,你必须把你的话说出来之后你才能知道你想的是什么。

    弗洛伊德给那么多人做分析,谁给他自己做分析?貌似有一个家伙跟他写信,差点同性恋。(整理者不清楚情况,感兴趣的童鞋可以自己研究下心理学史O(∩_∩)O)

    如果你没有找到合适的督导,怎么办?参照PPT9。

    演讲者个人不喜欢催眠这个技术,因为一般的技术都是以来访者为中心,但是催眠就是咨询师占主导,仿佛就是咨客躺好了,剩下的事情就由咨询师完全负责了一样。

    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感觉也非常差,你会痛苦死。沙盘游戏,做起来就是一片一片的。中国特色的跟风。讨论班的形式很好。拉康派的东西很难懂,是立体的球状的结构式的东西。用讨论班的形式共同进步可以避免成长小组的弊端:如果没有相似的症状,就没有共同语言,就不会进步,很痛苦。演讲者个人比较推崇讨论班促进自己的成长。我们自己的成长也是需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的,你凭什么认为你有知识了你就一定能做到呢。



三、建议
对于一个新手,如果你没有找到适合你的督导师?以下有一些补充方案:

1,心理体验
自己作为来访者去接受心理咨询。

2,成长小组:成员间都是彼此了解的,封闭的,保密的。大家一块去做改善。不要有外人。要找同质化的人,大家的情况比较相似。比如都是得了乳腺癌的人,大家互相之间非常容易理解,很容易给对方以支持。如果你跟组员不同质,会做得很痛苦。
参见毕淑敏《拯救乳房》一书。
http://www.psytopic.com/mag/post/psychological-books-recommend-bi-shumin-save-the-breast.html


3,讨论组
   类似于读书会,大家一起分享一些经验,感受。有一个主题框架,可以在这里学到技术,知识。基于兴趣,不时地有人进出。这种形式源于法国的拉康派。(关于法国精神分析学家拉康,参见http://baike.baidu.com/view/83509.htm

我个人不喜欢家庭系统排练。因为一个小组里的人可能不同质。可能周围的人都是病人,都做得很投入。只有你很清醒,就很难融入。

我觉得认知疗法上有一些技术上的缺陷。来访者所说的不一定都是真的,可能是重构。
共情和倾听很关键。

 

三,从业者还能做什么?

  • 作家。    比如毕淑敏《女心理师》,美剧《lie to me》,《扪心问诊》等。其专业性有待商榷。
  • 培训师
  • 企业里的培训师。比如中国移动客服人员,有一些技巧可以学习。进企业做培训很容易挣钱,半天就可以上万,而且这些知识是可以复制的。那么你就需要练习演讲技巧,对该公司的文化的了解,与管理、咨询公司做对接。
  • 做这些培训就不需要经历个人体验和督导了,而是知识性的东西多一些。
  • 做销售
  • 学院派不一定能竞争过在社会上混过很多年的销售人员。因为人心是很复杂的东西。书本上的知识只是一部分。
  • 大学老师 

 

关注下面的标签,发现更多相似文章
分享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951 积分
主题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