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自己掩面下,其实我打算并且答应何何学长写这篇文的时候,是六月份……后来,因为太多的琐碎事务,太多的疲倦,还有一点致命的拖延,到现在成文.很是抱歉啊!!{:soso__12690911765415039444_1:}
现在的我依然说不清我的选择,到底是他人眼中的”遗憾” 或是歪打误撞,还是我自己眼中的独立决定.不管怎么说, 我都把自己的脚印留在这里, 算是给大家一个参考,或是给大家一些信心: 看,这家伙都熬过来了,我有什么不可能的?
嗯,先说说结果吧,以免我一啰嗦,大家感兴趣的信息反不好找了.最后决定去的学校是丹麦的哥本哈根大学,Cognition & Communication , 是认知科学和传播学跨界的一个Program,也是我最终下决心去的原因.申请的学校还有英国,荷兰,挪威和瑞典的,总共申请了八所,都录取了,AD多,offer一家。我同很多心理学的同学们一样,毕业于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下的心理系。学校是211(不过话说出国留学,母校是不是211不重要)。[此处,有录取荷兰的童鞋指出:荷兰的学校是会看学校是否211 985,是的话会加分]
=================絮叨一:有必要讲讲这个跳蚤般的我=================== 有句曾经被我无比鄙夷的社会偏见叫“女人善变”。可是当我回视自己错综复杂的脚印时,忍不住觉得我这个女纸真善变。 四年前刚上大学时,专业不是心理学,是“戏剧影视文学”,那时候绝对是如假包换的文学青年、文艺青年,梦想着当一个嬉笑怒骂的影评人,或写出好的剧本“拯救”华语影坛和话剧市场(我知道你笑了,哈哈)。 大二,终于彻底相信目前的环境是无法实现我的小文青之梦的。想学心理学,报名了转专业考试,疯子般地旁听,看书,复习之后顺利如愿。 大二至大三下学期,在学业上我的想法很简单,好好读书,考研,希望以后能做个学术型的人。只是,大三时,对于很多情况有了体验和了解,我渐渐感觉到在国内读研似乎缺少严谨治学的感觉。徘徊许久,我才最终决定留学。
==============絮叨二:最初的梦想,现在在哪里?====================== 最初的目标是美国,我不知道是为什么,那时候完全没有考虑过其它国家(这也恰恰成为后来我面对变化初始一片茫然的根源)。和那些大一大二就有出国计划的朋友们比,我的起步(大三下学期)真晚,时间也很紧,因为是转专业学生,要补上的课程也不少。所以整个准备过程比较辛酸。留学出国是什么过程、G和T怎么考等等,一切从扫盲开始,每周学的课比别人多,为了GPA一门都不敢马虎。并且我没有找中介,起先联系过,但是发现……(此处删去感想若干,我想对中介产生失望和怀疑的不只我一个吧)。我的基本打算是先考掉T,然后杀2010年的10G,考完G火速准备材料和申请。有计划就好,接下来就是疯子般地准备呗。 ==========絮叨三:人生处处有伏笔================================= 不过事情真的不顺利,我和ETS的“孽缘”是主线。第一次考完托福,等了很久很久收到通知说机器故障发生无法评分,您就再考一次吧!再重考,总算把托福给解决了。后来就扎在GRE的海洋里痛苦(对了我不是牛人,这点要强调),熬到10月份紧张兮兮又心怀壮志地上考场。后来在十月下旬就遇上了人人皆知的ETS命题失误事件。我得知这消息的时候,离崩溃就差一步了。要是11月重考,我的自我效能感就一个词:impossible——体力已经透支了,当时生病已成常态,而且最大的问题是我还有课没补完,假如再准备GRE,就等着裸考迎期末吧。无法形容那时候的茫然,还有不被理解的痛苦。家人和朋友,都觉得我应该“再坚持下去”,而不是如此反常地“怯懦”起来。只是我渐渐想到许多问题:我继续如此牺牲健康地拼命,到底是在“奋斗为圆梦”呢,还是在为了不让别人失望而活?我是为了真正有所学而出国,可是难道美国就是唯一的出路吗?酝酿了再三,我决定试试申请欧洲。因为家人不太支持去欧洲,最后就这样打算:一方面开始了解欧洲学校如何申请,另一方面把GRE重考时间定在2011年6月——如果欧洲失利,就申请美国春季入学。
==================核心都在这里的絮叨:选校===================== 这时候有点懊恼当初把心思都花在美国上了。不过人就是这样,没有退路的时候往往除了勇敢往前冲就没有别的选项了。 我想准备过留学的童鞋都知道,申请时考虑特多的问题是:去哪里?选什么Program?我的条件够不够? 如何准备?在短短的时间内准备会有点茫然,我当时的解决办法是:以找program为主线,Match是王道!找到几个感兴趣的和自己很匹配的Programs后,适当地根据排名、区域加以权衡。欧洲学校,不像美国学校一样有特别公认的排名(貌似人家也不在乎这些),而且排名真的不太有意义(我个人觉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