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飞飞写在前面的话:
HX的这篇经验分享值得所有即将申请的同学花时间来读一读。 在这几年里,我面试过很多有意向申请phd的学生,愈发真切的感受到能真正走进科研,理解科研,热爱科研,把科研作为理想的人,实在太少了。 更多的人把申请phd作为一种优秀的方式,或是未来体面工作的通途,我们无从去评判这些动机,但真的希望能有更多心怀热爱,心怀理想的学弟学妹能够不忘初心,享受科研,因为“科研是一件好玩的事”。
以下是原文:
—— ——
前两天学姐建议我最近写个申请总结,我开玩笑说现在不敢写,怕经验分享成了flag,最后尴尬地没学上。 然而说完这话没几天收到了明尼苏达和哈佛的offer(逃,于是现在就快乐地跑过来码字了。 我的基本资料是本科国内Top2,托福112,GRE334,GPA3.7-3.8/4。有一段本研和Brown的暑研。 收到的offer有:Harvard,U of Minnesota等。 我属于标化成绩不错,但科研经历较少的背景,能取得现在的成果,已经感到弥足幸运与感激。对于如今的我而言,申请结果如何已经并不是让我焦虑的事,我更开心于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在老师、学长学姐以及文献(?)帮助下的成长与蜕变。 1 起因:我为什么要出国 & 为什么要读心理学phd 我是一个挺矛盾的人,一方面喜欢新鲜的事物,一方面又安逸于舒适圈。虽然在高中时就考虑过出国的事情,但最终也因为准备时间开始晚、觉得不够“正统”而不了了之。让我下定决心的是在大一上和男友Victor的一次聊天:他,作为坚定的出国党,向我陈述了自己的理由:“选择考到北京本身就意味着放弃了家乡的诸多资源,追求更高品质的教育。既然都迈出了这一步,下一步难道不应该是向更远的远方前进吗?”我一下子被这句话的逻辑给征服了!从此走上了准备出国的不归路。 虽然大一时有了要出国的念头,但对于之后要学什么毫无头绪,还对做科研有点敬畏之心。然而逐渐逐渐地,通过听组会、上课、作本研,我发现自己其实非常enjoy弄明白一个实验设计/看懂一篇文献时的感受。经济学辅修让我朦朦胧胧对经济、金融有了一个概念,更重要的是发现自己对其中用数学公式去描述对人的行为的部分充满兴趣。借由这份兴趣,我旁听过几次系里有关决策的实验室的组会,发现心理学家能将经济学这些模型和神经科学的手段结合并扩展考察问题的范畴,从而科学地回答许多一直以来我困惑的生活相关的问题(比如我们在节食期间是怎么控制住想吃甜品的欲望、我们为什么会听从别人的意见、孩子是怎么和父母斗智斗勇),简直太有意思了!而想要在这个领域深入探索,一个心理学/神经科学的phd应该是最普遍的途径。 于是,大三伊始,(说服了自己其实科研也可以很好玩 & 博士也没想象中那么难& 没做过实习的)我一拍大腿:决定是你了,心理学phd!
2 过程:探索 & 坚持 做科研的过程中很大一部分在努力学习各种技术和知识,但另一部分是在逐步学会了解自己。记得在和国内实验室PI抱怨自己不确定未来想做什么方向时,他特严肃地对我说“这种事没有人能帮助你,你只能靠自己读paper去发现自己到底对什么感兴趣”。确实是这样的,在大三寒假找暑研刚开始时,我专门挑着名字里有”learning”和”decision-making”的lab,以为自己会感兴趣他们的工作。但通过阅读他们的文章摘要、实验室简介,我发现这其中很多关注的是决策过程的神经/计算机制,有些过于数学,反倒是一些social neuroscience的实验室研究的内容更吸引我。于是我逐渐意识到,其实我最感兴趣的并不是决策这件事本身,而是运用这些手段去更深入地研究人们社会互动的过程——正所谓,与人斗,其乐也无穷~~~ 如果说在去暑研之前,我已经有些感觉到自己的兴趣实际在social neuroscience / social decision-making上,那么暑研这段经历帮助我确认了自己的兴趣所在,并对未来充满信心。虽然我一开始的工作主要是协助博士生将一个MTurk实验转为lab version+带被试,但在此之外我也广泛地参与到了他们的日常讨论中,主动表示可以帮忙做一些其他的任务。虽然做的事情都比较琐碎,但因此也对暑研实验室多个research project都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在拓宽了知识面的同时也更了解自己的兴趣所在。举例来说,因为暑研的实验室有一些empathy相关的工作,因此我在暑研期间对emotion领域的争论有了一定了解,还觉得挺有趣的,于是也申请了一些研究fear, pain的lab ——而这是一年前的我不会预料到的。 在主动寻找资源、积极探索自己感兴趣的方向之外,科研也贵在日积月累的阅读和训练。说来惭愧,我是在大三寒假才阅读了决策领域比较新的教科书,在大三下才有意识地追踪一些重要期刊上发表的文章。虽然起步较晚,但当时快速扫过的文献在日后其实发挥了重要作用:从功利的角度来说,这让我在和PI、博士生交流时能听懂他们谈到的paper、researcher都是什么。这感觉就像和关注同一个明星的饭圈同好一起聊明星的八卦和轶事,能让人产生“圈内人”之感,而且也能得到他们的认可,从而得到更多的消息/知识。从长远的角度来说,读文献有助于自己把握某一领域现有工作和争论热点,从而能避免重复劳动。 刚开始时必然是辛苦而漫长的,但自己的成长也是能看得到的。如今的我看到大三下的自己在打印的paper上的笔记“只看懂了摘要,太难了”时,只想会心一笑,感谢自己当时没有放弃。 ——当然我现在也还是不能完全看懂,但比以前多懂了一点就是了(尴尬又不失礼貌的微笑。 3 申请:给每个教授做profile 申请季中,除了修改CV和PS两个重头戏之外,最多的经历就是花在挑选教授以及和教授套磁上了。文书类的工作在这里我不想赘述(对于我来说,这就是靠一稿一稿改,向别人求意见,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一个过程…想了解更多的直接去戳剑飞学姐咨询就好了!),主要想和大家聊聊我对套磁的态度、搜集教授信息的过程、挑选教授的个人偏好。 我认为套磁是申请季中必不可少而且非常重要的一环,至少对于心理这种没有rotation制度的专业来说。就像一个学长说的“读phd就像结婚”,人生中精华的五年啊,当然要慎重再慎重地选择共事的人。我在套磁上其实比较拖(好吧,我其实什么都拖),到了十月中下旬才正式开始发邮件给教授询问是否招人,好在得到了大部分肯定的回复,在之后一些面谈机会中也更好地了解了教授目前的research interest,从而有助于我为每个学校tailor PS。记忆最深刻的是12.1距离申请截止前几个小时我还和一个学校的老师Skype,经过交谈才发现他们实验室最近转向了…结束Skype之后立马奋笔疾书改PS…竟然有点想感谢自己到DDL当天还淡定地没交申请材料的拖延症… 我并不觉得自己的科研经历有多么strong,所以我觉得套磁时比较多的正面回复要归功于1)和剑飞学姐讨论后确定的比较简洁的架构2)我自己挑选教授的策略。可能也与本身就感兴趣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有关,我热衷于根据我能获得的一个人的所有信息去推测TA的性格和行为,正所谓“你如今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爱过的人”,这一点也泛化到了我在选择教授的过程中。申请时我的日常是:看到一篇有意思的paper,之后去找一作和通讯作者的个人主页/CV/neurotree,看TA的师承关系,人脉广度,最近是否活跃,以及最重要的今年招不招学生。此外,有些教授在CV上也会写grant情况,由这个也可对教授未来实验室研究课题略窥一二。对教授了解越多,在面谈时可聊的内容也越多。就像博士时做项目一般都希望能找到你感兴趣导师也感兴趣的话题一样,我认为面谈时比较理想的情况莫过于你提出的问题老师也正好对这一块感兴趣,而这可能需要前期的多加准备。总而言之,就是用一切手段在面谈时去impress教授,同时也让自己能更了解教授,掌握更多信息。 最后说到挑选教授的个人偏好。可能因为待过的实验室PI都偏年轻,我在选择教授时会更偏爱AP和较小的实验室,喜欢能经常和PI聊天,建立长期良好关系。而且AP的空闲时间比较多,能得到更多的训练与关注。实际一点来说,AP由于比较缺人而且名气还不够响,所以在招收人时的要求也会稍微低些。跟AP的一个风险在于你并不知道TA未来的发展如何,这一点大概只能靠看TA的导师、你和TA直接接触的感受以及宝贵的业内评审加以了解了。我也有申请1-2个比较well establish的lab,但这些PI基本上都是我认识的同学/老师的导师,从而确保他们不会太“放养”,能给学生以充分的训练。 4 感谢:遇到的“贵人” 在整个申请过程中,最要感谢的是暑研实验室、国内实验室的PI和labmember。两位PI将我像grad student一样对待,和我聊research idea, 和我分享他们对我申请的实验室的PI的评价,真心地希望我能走得更远更好,此般好意,我无以为报。尤其是暑研的PI,她是那么的聪明,是那么热爱social psychology, 这份热情深深打动了我,也改变了我对这个领域的刻板印象。此外,两个实验室成员也都非常好相处,将我像同龄人一样对待,和我聊实验设计,分享计算机方面的知识,让人感觉到充分的social support,让人觉得和这样一群人一起过五年好像也蛮不错的 : ) 其次要感谢的是剑飞学姐。学姐在整个申请的过程中对我的帮助是极其大的,无论是CV最初的修改、PS的撰写、发陶瓷信、还是之后和老师的交流,学姐都会为我提供宝贵的意见,回复及时,让我感到很安心。有时候我觉得学姐就像是一个PI一样,我去找她arrange meeting,然后她给我提出high level的suggestion(笑。从一件件小事中,我感觉到她在认真、真诚地对待每一个人,让我非常感动。比如由于在Brown做的暑研,有一次poster展示时学姐专门过来听了听我们实验室做的东西,去弄清楚我前言不搭后语的PS里到底想表达什么意思,还向我介绍他们实验室的工作来帮助我更好地完成我的项目。再比如我在被实验室小哥抓做苦力时,她比我还生气,并帮我提供了好几条可能的解决方案。此外,从学姐身上我也了解到了来自同一文化视角下对人事关系、work-life balance的态度,让我受益匪浅。 最后要感谢的是一直以来鼓励我的同学和家人。虽然好友大多和我有不同的人生规划,虽然家人也不太清楚我到底想学什么,但他们都在最大程度上努力理解我的生活和处境,与我共情。特别感谢男友Victor:我本不敢奢求别人在看过我许多次暴躁焦虑的模样后还陪伴着我,而你不仅一直都在,还一直告诉我“你是最棒的”。谢谢你无条件的信任和支持,希望我们都能走到最远的远方。 5 结语:做英雄! 在大四的申请季和如今的毕设季时我往往会怀念大学前三年的时光,怀念自己当时能多么心无旁骛地读书、工作、运动、生活。然后我意识到,之后的phd生涯只会更multitask更struggle. 虽然一直希望自己“不忘初心”,但生活越发忙碌也是事实。不过如果能一直将科研看做好玩的事情,从中获得快乐,可能也就不会落到“万物皆苦”的境地吧。 祝大家都能做生活中的英雄,看清它然后爱它。 祝大家都能顺利毕业,多收OFFER!!!
—— End ——
大飞飞的结语:
2023fall的申请已经落下帷幕,下一申请季2024fall申请咨询招生开始,作为个人Mentor,而非中介公司,在申请季中,我将为每个学生提供一对一的全过程phd申请指导,包括海外暑研申请、选校、套瓷、文书写作、面试准备等(不包括文书寄送、网申等细节工作),我的主要理念是帮助我的学生从根本上提高科研实力,训练科研思维,提供本科生科研训练方面的指导。 因名额有限,所以会有面试评估。我更愿意与热爱科研的小伙伴合作,只要你心怀星火,在科研上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和兴趣,都可以在公众号后台留言“预约咨询”,我们会首先进行简单的背景评估,再进一步联系你预约面试。 最后,在觉得本文还不错的的基础上,欢迎多多分享,多多转发,未经作者授权不欢迎其他公众号转载。我也会持之以恒的多写文,写好文。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yuXP6JjJrA_krMUqu5b4z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