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飞跃的路上——HDFS申请总结
by 雪绒
本科专业:教育-公共事业管理
申请方向:PHD in Child Development and Family Studies & Developmental Science & Human Development (主申CDFS方向)
申请背景:GPA:89.1,rank: 3/30, G: 1310(510+800+4.5), T: 101 ( 29+28+23+21)
申请结果:
5Offer: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Syracuse University, Purdue University, Delaware University, Auburn University
AD+ scholarship:
Tufts University (MA), Miami University (MA),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Greensboro, Oklahoma State University,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North Dakota State University
一、专业介绍与选择
虽然CDFS是一个介于教育、心理与社会学的交叉学科,但是从理论背景、研究方法以及国外这个方向下面做的研究内容来看,这还是一个比较偏心理的专业,从本质上说也就是儿童心理学。当然,儿童心理学包含对儿童的生理、认知、社会情绪上的研究,但是CDFS方向下面,研究比较多的方向还是儿童社会情绪发展,而且将其与家庭、社会背景、政策研究、社区工作等等联系起来。总体来说,CDFS方向的申请需要以十分扎实的心理学背景为基础,如果能再加一些在教育学或社会学(尤其是家庭和社区系统、性别、种族研究等方面)的积淀就更好。
了解CDFS这个研究领域的方法很多,这里简单介绍几种我认为比较有效的方法。(1)在Peterson’s上搜出有CDFS的学校,然后从中选择排名比较好的大概20所学校,集中研究教授们的research interest,这样看下来,心里大概都会有底了。(2)力荐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这套手册很强大,每隔几年就会有一版更新,框架完整,并且都是一群研究领域顶级牛人们的呕心沥血之作,对于初学者而言,每一版Handbook横向地看,可以掌握Child Psychology下面大致都有哪些研究方向,尽快了解这个专业方向,而对于已经有一定专业基础的同学,也可以把不同年代出的Handbook集中在一起纵向地看,也比较容易通过其撰写重点、结构的变化看到整个研究领域热点的发展。(3)前两种方式比较适合于宏观地解决CDFS是什么,做什么的问题,但怎么做的问题却不一定能得到很好的解答,所以很重要的一环是读paper,刚开始如果不知道如何读起,可以在诸如Child Development这样的牛journal上选择几篇看着题目自己比较感兴趣的文章认真研读,坚持并有规律地去阅读paper,不仅仅是有助于你去了解到底如何做研究,而且对一个要去做研究的人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学术习惯。(4)其他方式:多与师兄师姐(尤其是研究生GGJJ),老师交流,跟他们讨教经验,了解专业领域的发展动向,多参加各种seminar或者是讲座等等。
了解了CDFS到底是什么,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之后,接下来可以问问自己到底想做哪一个方向。我是一直想做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对家庭这块也比较感兴趣,通过了解,发现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是一个太宽泛的领域,我把这个方向理解为社会认知(包括儿童对自我发展的认知、对与外界关系的认知等等)、社会情绪(比如情绪调节、气质、依恋、情绪问题等)和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反社会行为)三个方面,而同伴关系、亲子关系、师生关系也都可以放到这三个维度里去研究。最后,结合我自己的兴趣和科研经历,我的研究兴趣主要定在了儿童气质、亲子关系是如何交互作用对儿童的情绪调节和情绪成熟产生影响的这个问题上。当然,上面只是我自己磕磕碰碰摸索到的一些思路,每个人去了解一个专业方向走过的路肯定会有不同之处,也会有自己不同的理解和见地,不管怎样,清楚地明白自己想做什么是至关重要的,它可以让你的整个申请更有凝聚力,更有方向性,更深入彻底。
二、PhD: 选择,并且忠于选择
关于MA还是PHD,相信很多战友都有过这样的关于申请难度与奖学金的纠结。最后顶着重重压力,我选择了PHD,一是我必须选择它(这跟很多朋友一样,一定要拿offer才能出去),二是我也愿意并且相信我能做好学术,所以就这样很疯狂地选择做phd girl的道路。做出选择很难,但一旦决定,就要尊重并且忠于自己的决定,这意味着你要以更高的标准(或者说是更学术的标准)去要求你申请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也意味着你要做好淡定下来潜心做研究的心理准备。虽然说在申请背景中,GPA、G/T、科研、实习、社会活动一个都不能少,但是对于PHD申请者来说,科研能力应当是最核心的竞争力。如果你没有科研,不过还有时间,你现在就可以开始行动去找科研,如果你已经来不及去加入新的科研项目,那就赶紧去读paper,给自己充电,多思考多总结,让自己成为一个具有学术Potential的申请者。但是,记住在整个过程中,我们既是在为申请做准备,同时更重要的是,我们是在不断加深对这个专业领域的了解,我们要虔诚地去探求未知,不能急功近利,不能徒有形式。
围绕PHD的申请,谈谈大家通常说的几个申请背景。
关于几个硬件分数。GRE和IBT当然是个分数越高越好的东西,但是个人感觉还是过了那个门槛就好,也许你把GRE从1350提高到1400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专业背景的提升上带来的收益会更明显。而GPA和排名是一个本科生学习能力的很好证明,不管是本专业申请者和转专业申请者。对于CDFS的方向而言,比较重要的课程还是几门主要心理学、统计以及研究方法课程。我也算是一个小转方向的申请者,大一的这些基础课成绩并不是很出色,反倒是分专业后的管理方向的课分数很高,GPA和排名也就上来了。但是,对于PHD的本科申请者来说,一个不错的GPA是远远不够的。
PHD申请者的重点还是应该回到科研上。务虚地说,既然是学术,就必定有学,有术,所以你要向教授展示的是你既是一个有知识基础、能独立思考的“学”者,同时又是一个能够用最科学的方法去验证你的假设和思想的“术”才。然后再从实战上来讲讲科研。
到底什么算作科研经历?有自己的本科生科研课题很好,课题拿过奖更好,能帮老师的实验室打点杂很好,能参与点有分量的课题更好,但如果实在没有前两个背景,那就退而求其次,你可以有自己的想法,并且可以写成正式的research proposal,甚至可以自己努力去完成这个实验。所以,只要你想做科研,是一定有地可施的,重要的是你组织或参与的科研能够体现你何种的优秀性或者qualified的地方。
什么样的科研是好科研?首先,一个跟你前面所选定的专业方向越match的科研越好,所以说选好了方向,后面的工作才能最有重点地展开。虽然我们通常认为本科生本来就很flexible,不必把自己的专业方向限制得太小,但是不管从哪个方面说,一个小小的本科生在本身就有很大可塑性的基础上又对某个领域上有着相对深入的了解,这绝对是一个优势。其次,科研好坏的质量内在地取决于你在此过程中的付出以及学到的内容。既然准备留学,我们就要站得更高,眼光放得更长远,我们在每一项科研中的思考都必须放在国际的视角上,我们要读大量的中英文文献,与认识的不认识的、国内的海外的专家进行交流,只有以这样的标准要求自己才能让科研能超越自己本身可以到达的水平。
如何去找科研?主动去申请课题,加入同学的、师兄师姐的、老师的课题等等,途径太多。这个过程中不要觉得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只要你愿意尝试,你都可以做到,你可以陌生拜访,你也可以通过周围同学、老师的人脉去联系到你想要找的老师。千万不要有所顾虑,老师总是喜欢主动并且真正愿意学习的孩子,只要我们真心想要求知想要上进,老师一定会给我们平台和机会去学习的。当然,联系老师前最好你要对这个老师的研究领域有一定的了解,最好是先看看老师近年发表的文章,或者是从他的学生那儿先了解到他近期主要在做的研究项目。但切记,你去找老师,一定得端庄自己的心态,不能太功利,你不是仅仅为在申请的简历上写上一笔科研经历才去的,你是要去和有经验的老师、学者去学习的,只有端正了心态,你才能在这个过程中使自己的专业素养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当然,老师看到你求知的渴望也自然会为你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让你成长。
而实习经历,虽然对于PHD申请者来说并不是一个代表核心竞争力的地方,但是对于一个要学习儿童发展的申请者来说,丰富的与儿童接触的实习经历都是你向教授展示你对这个专业领域的热情的极佳机会,同时,对于科研相对都不强大的本科生来说,实习经验的丰富也说明这个申请者是一个具有很好的学习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实际运用能力的人。此外,对于很多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Educational Psychology或者其他偏实践性的教育方向的master申请者而言,相关的教学经验还是十分重要的。但是,要找这样的实习经历倒是很简单,重要的是你从实践经历中提炼出来的对你的专业领域的思考。除外,如果能有其他各种获奖荣誉、各种学生活动的出色表现的话当然更是锦上添花了。
三、套磁
有人无套磁经历而拿到牛校的offer,有人套磁过但最后却没有拿到所套教授的offer,所以很多人对套磁的重要性产生了怀疑。但是,不可置疑的是,套磁可以帮我们更快提升对自己、对专业、对教授的研究、对对方学校的认识。你可以个小秘发邮件,问院系的招生情况,联系学校的中国学生,你可以给教授发邮件,介绍你自己,确认老师是否招生等等。套磁是一个从你决定出国开始到你拿到理想offer的时候一直可以做的事情,没有说早晚好坏之分。概括地讲,套磁可以分为“广撒鱼苗”,“重点培养”两类。
顾名思义,第一类是你通过群发给小秘的邮件,你可以把你想要了解的学校的一些基本问题群发给小秘,比如,国际学生情况,奖学金情况,每年招生人数,本科生直接申PHD的可行性,能否帮忙联系行那边在读的中国学生等等。当然,这种邮件毕竟咱自己都没花多大心思去针对每家量身修改,所以邮件回复率自然也不要有太高期待。但其实,这第一类邮件的很多问题也是在学校的网站上直接找到答案的,所以自己多下功夫研究要申项目的网页也能解决这些邮件中问到的问题。
但是,套磁可以做的绝对不仅仅是这些。这就是我们说的“重点培养”。
对于一个PHD申请者而言,套磁更大的意义在于,它也许是打开你的学术人脉的第一扇门,通过一封邮件你就可以和你的专业领域最有声望的知名教授请教学术问题。很多人会问:我本来就不学术,我怎么去跟教授讨论学术啊?!针对这个问题,我想说两点。一,讨论学术,并不是说你一定要给教授抛出一个十分incisive或者insightful的问题,这对绝大多数本科生来说也是不太现实的;二,不能提出十分有创见的问题,并不代表我们要放弃努力去追求这样的境界。所以,咱首先不要把教授妖魔化,不要害怕跟他们交流,我们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都是可以发邮件去和他们探讨的;其次,要和教授进行更有质量的交流,当然也得花相当的功夫先去提升自我:我们在遇到问题时先是要自己通过各种资源去尝试解决,最好不要抛给教授常识普及类的问题;在套教授之前我们必定要花大量的时间研读他们的paper,最好是能把教授做的领域的相关的重要研究都通读一遍。我们要先尽量做到我们的最好。很多人也会问,套磁的时候我们怎么让教授喜欢上我并且想要我呢?其实,这个问题在你做好了上面一步之后已经不成问题了。教授自然明白套磁学生的目的,你不用多说他也明白,你要做的只是通过邮件甚至是电话将你的问题和你的思考展示给教授。当然,适时了你也可以把你的简历传过去,让教授更多地了解你闪光的地方,或者是询问教授关于招生或funding的问题,这些必须最好是择机而行的。
当然,套磁永远是一个充满痛苦与等待的过程,没有教授说是一定有责任来帮你解答任何问题的,他们的确是很忙很忙,当然也会有很多nice的教授愿意跟我们这些在申请中挣扎、在专业上困惑的小菜鸟们。所以,不管什么时候,给教授写信的时候,首先不管人家给你什么样的答复,你都要感谢他们花时间阅读并回复了你的信,而且要真诚地、平等地去与他们交流,倘若真的抱着“套”教授的心态去套磁就不好了。套磁的最高境界已经超越了套磁,因为你和你套磁的教授是在学术上的平等的的交流,你们在未来甚至可能成为学术圈的同事或者是朋友,这都是不奇怪的。
总之,不管是“广撒鱼苗”还是“重点培养”,我们都要主动出击,不要把问题都留给自己,永远不要担心别人会笑话你蹩脚的英语或傻瓜的问题。Just do it!
四、选校
选校的过程很大一部分是结合陶瓷进行的,尤其对于PHD申请者,必须先把你要申的program的主要研究项目、教授研究方向弄清楚再作出申请决定。如果对于已经有自己很明确研究方向的飞友来说,通过阅读一定数量的本领域的paper,一定会有印象说哪些教授是做这个方向的牛人,哪些学校在这个方向是长项,这也给我们选校提供了一些线索。我的选校过程是把前100学校中所有有CDFS方向的学校的program都看了一遍,排除方向不match的学校和地理位置等条件上自己特别不能接受的学校,最后大概能留下30+学校,然后就可以有重点地展开套磁工作,随着套磁工作的深入进展,再从这些学校中选择自己最合适的。
选校除了在专业上要match,但在这些match的学校中,如何去考虑专业排名和综合排名并给自己定位的问题也十分重要,这直接跟你的申请成果和最后你对申请的满意度有关。定位过高和定位过低的后果相信就不用多说了。那如何定位呢?大家都知道要有梯度地选校,但是,更重要的是你的申请主要是集中在哪一梯度的。如果你是非今年走不可,那么选择合适的保底校是很重要的,而如果你在工作或者其他出路上也已经做好了准备,那么便可以向你认为最高水平的项目发出进攻。在套磁过程中,如果能成功地套到一个教授的准offer当然是最好了,这样就可以加大力度去争取比这个学校更dream的其他项目。在整个选校过程中,切记要客观清醒,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盲目追逐。
五、申请材料的准备
1、个人简历
可以说在做好充足的背景提升和申请前期准备之后,简历的撰写是相对来说
简单并且容易把握的材料,当然这里会有一些小tips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呈现一份漂亮的简历。最重要的最牛的经历一定要往前放,千万不能让最有价值的经历“千呼万唤始出来”。那么哪些是牛的经历呢?对于本科PHD申请者而言,与研究生申请者相比,我们的优势正是在于巨大的learning potentials,那么这些potential也就是从你的GPA,你的Award等体现出来的。如果你有漂亮的GPA和rank和各种奖学金,自然要在简历的第一栏里好好秀一秀,并表明各种奖项的percentile最好了。而对于文科申请者而言,发表paper可能与理工科申请者的paper的意义可能是无法同日而语的。不可否认,在国内期刊(即使是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的含金量是很低的,只要你在大学里真的认真钻研过一两个问题,并且潜心地写论文,相信要发在比较好的期刊上是没有问题的。虽然与国际期刊比起来,这些paper确实是拿不出手,但也在另一方面展示的是我们作为小本生的一种科研意识或者是学习状态,如果发表文章的方向刚好与申请专业匹配的话,那就更好了。在简历里可以把论文发表情况放到相对靠前的位置。而对于我们phD申请者而言简历中最重要的部分还是科研。除了用最简洁清晰的方式呈现出科研的基本信息外,重要的是在科研的标题下可以用一两条小点简明扼要地描述这个科研的性质,你在里面做了什么样的贡献,以及它的成果。你可以让一个对你科研内容从未了解过的同学、师兄师姐或是老师帮你看看你的简历,如果他们能在看了你的科研部分后便能对你的科研做了什么事情有什么样的成就有个大致的了解的话,你简历中的科研部分也就ok了。随后便是实习经历和其他经历部分。这一部分也可以分成很懂的sub-group,把类似的经历整合到一起,比如按教学经历,公司实习经历,志愿者经历,社会活动经历等等,这样进行分类整合之后,同样的经历可能会看上去就会更有冲击力了。
2、个人陈述
PS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只要在网上简单地搜索,我们都会知道ps一定要unique。那到底什么是unique?是讲自己生活轶事吗?是讲自己是如何做出选择读这个专业的吗?是大展溢美之词宣扬自己是如何忠实于这个学校么?是对自己所做的科研进行程序性的描述么?是的,ps可以包含上面的内容,但这些内容却只是ps最表层最无关紧要的东西。对于PHD申请者而言,我们一直在强调,科研是王道。Ps中科研部分是简历中科研的一个拓展,除了用一两句话最简要地阐明你的科研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为了解决什么问题,用什么方法,做了什么事情,最后有了什么样的成果)之外,更多地要去思考你的科研的真正价值以及你从这个科研当中收获的东西,这样才能使你的能力高于你所做的科研,让教授看到的是一个成熟且善于思考的具有科研potential的小本生。但很多人又会有所疑问?与研究生申请者相比,我们的科研经历肯定没有他们丰富,那我们还要把我们的ps撰写重点放在科研上吗?一定是的!我们的经历也许的确不如研究生丰富,但是我们可以在准备申请的过程中不断去加深自己对这个学术领域的了解,在我们有限的科研项目中谈出一些更有见地的想法,这些思考在ps中远远比干瘪的科研内容会更有说服力。记住,只有经过你自己苦心思考领悟的东西才会是最有价值的,而这些也才是在整个ps的撰写中最unique的东西。当然,除了科研这个核心实质之外,ps也可以小花笔墨去展现你的passion, diversity等等,当然这些特质也是要用你的各种经历去支撑的,这些都需要你去仔细挖掘自己大学四年里每一件你感到accomplished的事情。当我们真正意识到什么是ps的实质之后,才发现原来华丽的语言真的只是最没有攻击力的武装,而清晰的、有思考深度的科研、个人经历才会是ps的灵魂所在。
3、推荐信
三封牛推,当然是每个申请者最幻想的状态。若真的有机会拿到牛推,我们就暂且不谈这些牛推而来谈谈怎么让普通的推荐信发挥更大的作用了(前提假设是老师让我们自己先写推荐信初稿)。申请phD,一般都会找科研项目的导师或是重要课程的代课老师给我们写推荐信,那么既然这些推荐信已经不存在“牛推”效应,那我们就更应该从我们自身的背景去组合这几封推荐信。在ps里如果过多的内容被用来谈科研而无法完全地展示你在其他方面的优秀性,你可以充分地利用推荐信来展示。一般来说,每封推荐信强调两三个重点就足够了,并且每封推荐信都要有所侧重,而三封推荐信整合在一起又可以很明显地展示出你最特别的气质。同样,推荐信也一定不能空泛,要用具体的例子去支撑。
有人经常在网上问到GPA、G/T、科研、推荐信等等的重要性,其实这样的比较是无意义的,每一部分都有可能成为你申请出彩的地方,而任何一部分的失误也都有可能给你的申请带来不利。所以,已经不能改变的东西我们一定要看开,尽力去把握我们还能创造的部分。
六、写在最后
从去年4月决定出国到去年最后一天递交完最后一份申请材料到今年2月收到第一封offer到4月最终确定去UTA,这些日子里所经历过的纠结、绝望、收获或者奋起,自己一定不会忘记,只是,当这一路踏踏实实地走过之后,又发现,其实真的No big deal,只是因为自己做了,所以就有了好果子,我所做的那些事情,好像又都不足挂齿。
申请,就是选择并忠于选择的过程,用勇敢和微笑去捍卫我们的梦想。
我们越成长,越容易被生活中负面的思想所束缚,而逐渐失去要彻底改变自己的信心和勇气,可我们不仅需要变革,更需要革命,更需要大胆而理智地推翻心里的胆怯和怀疑,去创造最有价值的、内心最梦想的生活。申请对我来说,就是这样一次勇敢的选择。我选择了,并坚持了,最后那个飞跃重洋的梦想实现了。永远相信自己,相信梦想,相信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