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学金: 在出国申请时,奖学金的申请是negotiable的。所以,当你看到某些人“哭穷”之后,把admit变成了offer也不用感到惊奇。我认识一位念Asian studies的师姐,她前几年念master的second year时,跑到International Office说,我实在没钱念下去了,然后把存款证明之类的手续办好,最后第二年的学费就免了。
PS的重要性: 为什么大家都说PS挺重要的呢?是因为这是让教授了解申请人的仅有的几个途径之一。 如果你够主动和大胆,多读老板的论文,然后写信跟他讨论一下,甚至约个时间电话聊一下,这样你的录取几率就大很多了。这也是中国学生相比国外学生的一个劣势:不主动沟通,不善于表达。(相对而言)
主动沟通,并学会表达
幸福是要靠自己争取的,而且是主动争取的。这里的一位中国教授跟我们讲,美国人通过两样东西来判断一个人的能力:说和写。如果你有很好的想法,但不会表达出来,别人还是不会接受你。
所谓“陶瓷”
我刚认识了一位台大心理系毕业的研究生,他是University of Texas心理系唯一的一位中国人。他说,当初他申请的时候,要经过系里许多位教授的面试,每次面试前他就得花3、4天的时间把该教授的论文看一遍。我当时就很惊叹和佩服他的阅读速度,而他告诉我的是,中国人都喜欢把一篇文章读得很细,提的问题都是针对文章的一个细节,而外国人更倾向于把文章的核心思想弄懂,然后说出自己的想法。
对Quantitive的认识: 系里的一位师姐告诉我,她高考时考不上大学,然后去了Univ. of Tennessee读本科,后来到UT念Math的master,现在是Quantitive的Phd第四年。我说,你一定数学很好吧。她回答说,没有啦,我数学很差嘢。另外一位07年毕业的Quantitive的Phd学生告诉我,在这里Quantitive比教育心理的track好找工作,尤其是念testing方向的,而且薪水很高,语言方面也不会成为问题。
理想化or现实点 很多人都会问一个十分经典的问题:“本人GPA** GT** 论文*篇,像我这样的条件能申到奖吗?” 这个问题没有人能回答。你就像在问“大学四年都拿一等奖学金,又是学生会主席,能找到5000元以上的工作吗?”如果我回答说可以或者不可以,我都是在误导你。为什么我们喜欢这个问题呢?因为我们对心理学的申请实在迷茫,别人的回答会让我们感到踏实一点,哪怕这个回答不一定正确。
什么是自信?自信就是相信自己可以。如果你问我,“本科学经济,转学心理希望大吗?”这个问题我觉得你只能问你自己。如果连你自己都怀疑自己能不能,你怎么让录取你的教授相信你呢?申请就像是个说服的过程,如果你要跨专业申请,你就得证明给那些教授看,You can!我们系今年的新生本科的背景各异,例如学English、Math、Bio Chemistry、Sociology、Economic、Public Affair、Theater。虽然这仅能代表我们系和我们学校,但我想要说的是: Trust youself ! You will when you believe !
(作者是在UT-Austin教育心理系念硕士的学长)
|